2025年2月28日,来自桂林理工大学的《驻村第一书记发挥历史主动性引领乡村振兴》研究课题小组深入广西桂林市灌阳县大源村、三树村、永富村进行实地调研,对驻村第一书记引领乡村振兴的实践成效展开深入访谈。课题组的调研显示,三位驻村第一书记立足当地实际,创新工作思路,在产业振兴、文化赋能、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,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了生动实践。
大源村:深耕白芨产业,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
自2023年4月担任大源村驻村第一书记以来,李学来书记充分发挥对口帮扶单位桂林理工大学的资源优势,科学规划、精准施策,成功推动白芨产业从实验性种植向规模化生产转型升级。他通过“政府+学校+村集体”多方联动机制,中药材种植基地面积由初期20余亩扩展至如今的100余亩,带动村民就近就业,村集体依靠中药材产业种植增收近30余万元。此外,他还积极推动产销对接,建立起稳定的药材供销渠道。同时,李学来书记与村干部共同努力,通过落实惠民政策、帮扶困难群众、设立奖助学金等举措,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,全面提升村民获得感、幸福感。
展望未来,大源村规划建设现代化白芨加工厂,引进先进工艺设备,延伸产业链条,提升产品附加值。李学来书记表示,将以“产业+科技”双轮驱动为引擎,全力打造特色中药材产业基地。
图为课题组成员与大源村驻村第一书记及其村干部的合影
课题组成员廖兰英 供图
三树村:稻米文化与古村旅游相融合,激发农旅融合发展新活力
周剑凯书记自2023年4月到任以来,围绕特色优质稻米产业,通过协调多方资源,成功引入生产用电推动稻米加工厂投产,实施“种植大户+村集体+农户”经营模式,以加工优质稻米为主,带动农户增收致富。周剑凯书记强调,三树村的快速发展得益于高校资源赋能、村两委协同配合的“合力效应”,三树村通过与学校、企事业单位的合作,目前共销售了30余万斤大米,村集体年收入增加60余万元。
当课题组与周剑凯书记谈及三树村的未来规划时,他表示将把握住三树村获批中国第六批传统古村落的机遇,以“稻米文化”和“古村落文化”为双核,规划建设集观光、体验、休闲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,实现“传统文化活态传承”与“现代旅游融合发展”的有机结合。
图为课题组成员与三树村驻村第一书记的访谈过程
课题组成员廖兰英 供图
永富村:聚焦果脯产业,构建强村富民新格局
杨剑书记自到任以来,带领永富村立足本地实际,深耕果脯加工产业,在原有热烘干技术的基础上引入低温冷冻干燥技术,丰富产品种类,构建起“种植+销售+加工”的完整产业链。为巩固脱贫成果,杨剑书记与村干部一道开展防返贫动态监测,通过产业带动、就业扶持等方式,确保脱贫不返贫。同时,推行村集体经济反哺政策,将集体收入用于改善基础设施、发展公益事业,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村民。
杨剑书记表示,下一步将通过引进深加工技术、发展订单农业、打造区域品牌等举措,推动果脯产业提质增效,力争实现产值翻番,切实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。
图为课题组成员与永富村驻村第一书记的访谈过程
课题组成员廖兰英 供图
课题组走访大源村、三树村、永富村的实践证明,驻村第一书记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,充分展现了驻村第一书记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和使命担当。他们坚持因地制宜、精准施策的谋划思路,建立了政府引导、高校支持、企业参与、村民主体的共建机制,探索出产业振兴与文化赋能的多元路径,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经验范本。
产业振兴是基础,文化振兴是灵魂,人才振兴是关键。三者相互支撑,相得益彰,才能形成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。课题组期待在驻村第一书记的引领下,越来越多乡村能够找准发展路径,实现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的目标,共同谱写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。(通讯员 卢素盈 黄湘明)